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着眼国家发展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胸怀祖国、服务人民,从大国重器到民生一线,他们用智慧助推社会进步,他们的名字,是国家发展历程中的一座座丰碑。近日,继刚刚带领团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后,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德仁院士又获评年十大“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把握时空脉搏,破解发展中的重大难题”,本期推送,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位82岁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双院士”的硬核人生,聆听他的传奇故事。
李德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测绘遥感学家。长期从事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致力于提升我国遥感对地观测水平,为我国从测绘遥感大国到测绘遥感强国做出了杰出贡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荣誉会员”和“布洛克”金奖。
学成归国,执教武大
李德仁出生在江苏泰州一个书香门第,其曾祖父曾写过一个80字的家训,挂在老家的厅堂上,第一句就是“爱我中华、兴我家邦”。家庭的教育对李德仁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对祖国一直怀有深沉的爱,他认为“人的一生要活出个人的价值,就必须为社会、国家作贡献”,并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践行。
年,李德仁以高分考入武汉测绘学院(现并入武汉大学),年以论文获全系最优等的成绩毕业,先后工作于国家测绘总局第二地形测绘大队外业队、国家测绘总局测绘科学研究所等,曾获评先进工作者,并发表数篇相关论文,在中国测绘界引起较大反响。
年恢复高考时,李德仁又考上了武汉测绘学院研究生。硕士毕业后,通过层层选拔,年,42岁的李德仁前往原联邦德国波恩大学进修,成为中国第一位派到联邦德国学习航测的学者,德国是当时世界上摄影测量与遥感最先进的国家,李德仁十分珍惜这个学习机会。
李德仁(左)德国留学时留影
年,李德仁转入斯图加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年获得工学博士学位,仅用两年半就完成通常需要五六年才能完成的博士学业。同年,李德仁婉拒了德国和美国科研院所抛出的橄榄枝,从德国学成回国。此后执教武汉大学,成果频出,在测绘界声名显赫。
服务社会,成果丰硕
李德仁回国以后,取得一个又一个卓越成果——
年,提出“3S集成”(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GIS地理信息系统)理论获得国际认可。这一重大突破,实现了天空地一体信息化移动测量的历史跨越。
年,主持完成“GPS用于空中三角测量的试验研究”使野外工作量减少了90%,节约费用70%,并大大缩短了成图期,获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领导研制具有中国版权的地理信息系统“吉奥之星”,打破了国外GIS软件“一统天下”的局面,获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主持研制的中国首套“移动道路测量系统”已向全世界推广,获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年“5·12”汶川地震,李德仁领衔的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利用最新技术,为正确指挥处理唐家山堰塞湖险情提供了分辨率最高的数据。
李德仁的办公室
年北京奥运会,李德仁带领专家团队从奥运会申办、场馆建设到成功举办,全方位提供专业的“贴身服务”和科学查处违章建筑,至少为国家节省16亿元。
紧跟“一带一路”战略,在李德仁推动下,武汉大学与泰国共建的诗琳通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国际研究中心不仅促进了科研与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更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研发展、国际合作及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环境。
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李德仁院士指导团队,就火神山、医院建设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估,为疫情防控提供技术支持。
年11月3日,由李德仁院士主持完成的“天空地遥感数据高精度智能处理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党中央、国务院表彰。这一项目首创卫星遥感全球无地面控制高精度处理和数据挖掘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推动了中国卫星遥感测图从有控制到无控制的行业智能化变革。
……
在用科技创新服务国家发展的道路上,李德仁从未止步。正如最美科技工作者颁奖词中所评价的那样:“你用智慧,破解测量学的百年难题。你用心血,浇铸强国梦的民族伟业。你是名副其实的千里眼顺风耳,你的征途就是宇宙脉动,穿越时空,傲视苍穹!”李德仁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要,半生埋首遥感事业,自主创新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在科技最前沿不断开拓,是每一位武大人的榜样。致敬李德仁院士!致敬每一位中国科研工作者!愿这些闪亮的名字,为更多青年学子照亮方向,让科学精神、爱国精神代代传承!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