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年暨光谷30年创新30人”,从来自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名候选人中正式遴选产生,包括“武汉·中国光谷”概念提出者黄德修教授在内的30人荣耀当选。
他们曾经书写或正在书写光谷的历史,而他们的名字,也将载入光谷史册。
一个时代,一群人。
年12月,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办公室正式挂牌办公。
回望过去30年,
东湖高新区从无到有、由弱变强,
因光而兴、聚光成谷,
谱写了创新发展的壮美篇章。
是我国首批
国家高新区、第二个自主创新示范区,
以及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武汉片区,
成为知名的创业创新高地。
光谷的辉煌成就,
凝聚了改革先驱者的智慧心血;
光谷的发展壮大,
闪耀着创业先锋们的思想火花;
光谷的华丽蝶变,
彰显了广大建设者的无私奉献。
而今入选的30人,
就是这些人当中的杰出代表。
拉出中国第一根光纤的“中国光纤之父”赵梓森;中国部属高校首次通过公开挂牌出让科技成果学术带头人骆清铭;我省第一家上市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光谷第一家上市公司创始人艾路明……
30人之外,
还有一大批企业家和创业者
在这里开拓创新、克难奋进,
为光谷的发展做出难以磨灭的贡献,
代表着光谷未来发展的方向。
更多的“光谷人”和“新光谷人”
在这里追梦、圆梦,
接力向前,永不止步。
站在而立之年的门槛,
中国光谷规划三步走发展战略,
到本世纪中叶
建成全球领先的高科技园区,
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
全面建成“世界光谷”。
下一个30年,
光谷和光谷人,加油!
“改革开放40周年
暨光谷30年创新30人”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
—
—
赵梓森(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高级技术顾问)
拉出中国第一根具有实用价值的光纤,牵出一个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时代传奇
生于年的他,深知只有科技强大了,祖国强大了,才不会被欺负。
自幼对理工科和制作感兴趣,大学时幸运地接触到感兴趣的通信专业,从此全身心投入到这项事业。
克服难以想象的各种困难,终于,年,在武汉邮科院当时无比简陋的条件下研制出中国第一根实用型光纤,后建立起中国光纤通信技术体系。
他是赵梓森,一生坚守科技报国初心、逐“光”而行,为我国光纤通信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是他,让这片土地得以成为“中国光谷”。
李德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光谷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奠基人,用天眼擦亮中国的“北斗”星辰
在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中,他领导武大吉奥,研制吉奥之星系列GIS高科技产品,打破国外GIS软件一统天下的局面。
他带领立得空间,研制出中国首套“移动道路测量系统”——立得3S汽车道路测量与导航系统。
5年前,74岁高龄的他再度挂帅,出任光谷北斗公司董事长。他说:“把北斗卫星发到东南亚去,是我的一个梦想。出任董事长,就是为了给北斗产业趟出一条国际化通道。”
同年,在他的推动下,武汉遥感与空间信息工业技术研究院,落户武汉未来科技城,成为测绘遥感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
黄德修(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中国光谷”的概念提出者,为了这张蓝图牵挂一生
受美国硅谷依托斯坦福大学开展高科技创业的灵感启发,他最早提出建设“中国光谷”。
年12月,他在时任校长周济的支持下,以学校名义首次向武汉市政府提交“关于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建设中国‘光谷’的建议”。
年,湖北省、武汉市及东湖高新区,确定将光电子产业放到重中之重来抓。
同年全国政协会上,赵梓森、杨叔子、熊有伦等26位在汉院士联名签字,由许其贞等13名湖北籍全国政协委员,提出请求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在武汉建设国家级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中国光谷”。
年,呼应一座城市时代决心的“武汉·中国光谷”获批建设。
童国华(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从科研院所改制到产业化,始终推动央企改革勇往直前
从烽火、大唐到信科,他一生与通信打交道,三度担任中国光通信央企掌门人,其中两次是在光谷。
他带领武汉邮科院改制,率先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从科研院所企业化管理,到与体制脱钩变成企业。
他坚持让烽火建立股份制企业,让干部和员工参股,分享创造的财富。
十年前,烽火通信首次试水股权激励,余名技术骨干获得股份,成为国内第一家员工持股的央企控股上市公司。
年,烽火通信再次实施大规模股权激励计划,涉及名骨干管理层与核心技术人员,成为彼时央企股权激励计划中,人员规模最大的一次。
雷军(小米科技创始人、董事长,武汉光谷咖啡创投有限公司董事长)
他从光谷走向中国,大学期间在光谷创办公司,26年后又回到光谷布局小米“第二总部”
受《硅谷之火》中创业故事的影响,大四那年,学计算机专业的他,在广埠屯电子一条街创办公司。
年,他从光谷走向中国。掘“金山”,种“小米”,纵横中国互联网江湖。
26年后,他带着小米、金山和顺为重返故土,在光谷设立“第二总部”。
三年前,那一声“出了雷军周鸿祎,湖北为何却消失在中国互联网版图”的产业之问,成为光谷互联网产业生态再造的发端。
雷军回来了。
在他身后,还有60多家新经济及互联网“第二总部”随之而来。
虽已出走半生,却永是珞珈一少年。
赵伟国(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在光谷点亮“中国芯”,推动中国集成电路存储芯片产业规模化发展“零”的突破
千亿美元,十年布局,落子光谷。
他率紫光集团投资长江存储,在汉启动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这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有史以来最大单体投资项目,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最大单体投资高科技产业项目。
他对这片热土的寄望是:“这个项目对中国科技事业的意义,不亚于‘辽宁号’航空母舰出海试航。”
去年,集成电路与半导体显示,以及数字经济,被写入光谷“5+2”产业新格局。而长江存储,将是光谷“芯屏端网”万亿级光电子产业集群上的重要一环。
黄立(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光谷军民融合的产业先行者,研制出中国红外芯,成就行业龙头
他带领高德红外在非典疫情爆发时开拓市场,成为首都机场唯一的红外测温设备供应商,光谷品牌叫响全国。
他凭借一颗报效国防事业的爱国之心,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红外芯,并构建完全自主可控的批量化生产线。
他作为军民融合的践行者,带领高德成长为我国唯一一家具有完整武器系统研制资质的民营军工上市企业。
从高德电气到高德红外,自主创新19年,成就行业龙头。
艾路明(武汉当代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
光谷第一代创业拓荒者、第一家上市公司创始人,30年引领光谷精神持炬前行
年,31岁的他和其他6位武大研究生,拼凑元创办武汉当代生化技术研究所,创业项目是从小便中提取尿激酶出口日本。
他是光谷创业的拓荒者,在光谷连续创办了4家主板上市公司,分别涉足生物医药(人福医药)、文化体育(当代明诚)、旅游(三特索道)、金融(天风证券)等多个领域。年人福上市,成为光谷第一家上市公司。
30年间,这位为光谷改革创新奉献毕生的传奇人物,始终引领着光谷精神,持炬前行。
项明武(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转型先锋,国有企业在光谷转型发展的成功探索
他率领中冶南方的前身“武汉钢铁设计研究总院”,由设计院转型为工程公司,抛开束缚,直面市场,并在光谷实现了经营业绩的几何增长。
在他力推下,中冶南方担纲了光谷中心城、光谷大道等多个重要的市政工程,与光谷同发展、共奔跑。
他带领团队设计打造的区域科技创新企业(总部)聚集区,引领未来城市建设新趋势,助力光谷高质量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为世人描绘了“世界光谷”的未来模样。
骆清铭(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主任)
光谷科技体制改革的坚定推动者与践行者,成就“黄金十条”挂牌第一单
年,他将职务发明专利“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系统”(简称MOST设备),在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挂牌,作价0万元出让,成为“黄金十条”挂牌第一单。
这是部属高校首次通过公开挂牌出让科技成果。为把成果推向市场,从国家部委到地方政府,这位教授历时一年,跑了17关手续,才把路走通。
随后,“黄金十条”引起国家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