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患者两个月前就发现右侧前额有暗红色肿物,私下药物治疗效果不佳,遂就医,诊断为“皮肤恶性肿瘤”。手术治疗后效果不佳,于是进行放射治疗,辅以给予替吉奥、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患者放化疗后精神状态较好,生命体征平稳,患者心理状况良好,积极地配合治疗。
女,58岁
皮肤癌
年6月
放射治疗,辅以给予替吉奥、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
住院治疗14天,继续于门诊完成后续放射治疗。病情稳定后门诊随诊,每年一次。
放疗加上化疗后,患者面部肿物较前明显消退,范围缩小,皮肤明显松解,眼睑水肿明显好转。
一、初次面诊
胡女士是个普通的农村女人,春种秋收,在夏天猛烈的阳光里锄土种菜是常有的事。她来到我的门诊时,那张因辛勤劳作而被晒的黝黑的右脸上却突兀地有一片隆起,表面肿胀明显,伴有溃烂、渗液,右眼睑肿胀明显。胡女士告诉我,她在两个月前就发现右侧前额有暗红色肿物,但是不疼不痒,她没有太在意,自己随便买了治皮炎的药膏涂抹,但是两个月过去,不但没有好转,反而肿得范围更大,更严重了。我仔细对胡女士的面部进行检查,再结合她日常生活,十分怀疑皮肤癌的可能。于是我告诉了她可能的结果,并建议她进行肿物活检。胡女士吓了一跳,但是同意去仔细检查一下。遂行肿物活检,诊断为“皮肤恶性肿瘤”,遂收入我科治疗。
二、治疗经过
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肿瘤标记物:肿瘤特异生长因子(TSGF)62kU/L,甲胎蛋白(AFP)2.3g/L,糖类抗原(CA)14.5kU/L,糖类抗原15-3(CA)13.1kU/L,糖类抗原19-9(CA)5.2kU/L,糖类抗原72-4(CA)2.70kU/L,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1.0μg/L;一般来说,如果肿瘤标志物检查结果显示升高得非常明显,特别是增高超过正常值一倍、几十倍,或动态观察到持续增高的,说明有癌细胞在聚集的可能性很大。可以配合其他检测手段来排除癌症,如B超、CT、磁共振成像等检查,或做细胞病理学检查。于是我们又给胡女士查了头颅CT,头颅CT:右侧颜面部及右额部软组织异常信号,侵犯头皮脂肪组织、右侧腮腺及局部颅骨外板表面,考虑恶性改变,如图1所示。
图1头颅CT显示右侧颜面部及右额部软组织异常信号
同时,我们也给胡女士进行了病理学的检查,病理结果为:(右面部)符合低分化鳞状细胞癌,由于肿瘤已经侵犯周围器官,手术效果不佳,遂进行放射治疗,辅以给予替吉奥、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
三、治疗效果
患者放化疗后精神状态较好,生命体征平稳,面部肿物较前明显消退,范围缩小,皮肤明显松解,眼睑水肿明显好转。饮食方面胃口较好。患者心理状况良好,积极地配合治疗。
四、注意事项
1.日常生活中避免过度阳光直射和曝晒,使用遮阳工具,避免过多接触紫外线。
2.患者应当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多吃易消化、高营养的水果蔬菜。日常饮食中减少油腻食物的摄入,如烧烤、油炸、烟熏等食物。
3.患者应在家人朋友的开导下,克服对疾病的恐惧和焦虑,积极转变心态,从而得到更好的康复效果。
4.患者应适当的运动,提高身体免疫力。
五、个人感悟
皮肤癌这种疾病,早期大多没有明显的症状,没有瘙痒也不痛,只有皮肤颜色改变。因此很多患者就像这个病例中的胡女士一样,并不重视,或者以为是皮炎,自己去药店随便拿一些药,从而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这种情况屡屡发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人们对皮肤癌的了解太少。作为一名医生,我再一次意识到向民众科普疾病的基本常识的重要性。
皮肤癌的发病原因有很多,例如,长期日晒,大剂量放射线照射;化学致癌物:如砷;病毒感染;还有遗传因素,某些遗传学皮肤癌如着色性干皮病、白化病等,鳞癌发生率高。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长期的日晒。胡女士常年累月的务农,而不注意防晒,很可能是皮肤癌发生的主因。这种疾病重在预防,日常防晒,减少接触放射线和致癌物。定期体检,一旦发现有不痛不痒的新生肿物,应及早就医;皮肤癌久治不愈时,应及早行活检。
目前,皮肤癌的治疗以手术,放疗,化疗为主。放化疗适用于手术切除困难,或已经转移,或晚期患者。例如本病例中的胡女士已经发展至中晚期,积极接受治疗的同时积极调整心态,勇敢的面对疾病,结果一定也会是积极的。#医生经验分享#